废气污染源监测操作全流程指南
第一部分:监测操作步骤与核心要点
阶段一:监测前准备
这是确保监测成功的基础,准备工作不充分是导致现场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方案确认与技术资料审核:
步骤: 仔细研读监测方案或委托合同,明确监测目的、项目、频次、执行标准等。收集并审核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工艺流程图、治理设施设计资料等。
要点:
确定监测因子: 明确是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还是VOCs、重金属等。
确定监测点位: 根据技术规范(如HJ 75/76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确认采样位置是否满足“前3后6”的要求(扰动段后,弯头或变径前),《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口监测点位设置技术规范》确认采样位置是否满足“前2后4”的要求,开孔位置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了解工况: 必须明确监测时需达到的生产负荷(如>75%),并掌握如何核查工况(如产品产量、燃料消耗量、设计风量等)。
现场勘查与安全交底:
步骤: 提前到现场查看平台、电源、采样孔设置等情况。与企业进行安全交底,办理高空/动火/受限空间作业票,明确双方安全责任人。
要点:安全第一! 检查平台、护栏、梯子是否牢固,确认防毒面具、安全绳、气体检测仪(测爆、测氧)等安全装备完好。
可行性确认: 确认采样平台是否便于操作,采样孔尺寸是否足够,电源是否可用(或准备逆变器)。
仪器设备准备与校准:
步骤: 根据监测项目准备并检查所有设备,包括采样仪、传感器、皮托管、采样枪、伴热管、滤筒、吸收瓶、气袋等,并进行必要的校准。
要点:
气密性检查: 对整个采样系统进行检漏,确保无漏气。
仪器校准:
烟气分析仪: 必须使用标准气体进行零点/跨度校准,并在监测结束后再次核查,漂移不得超过±5%。
皮托管: 检查系数K值。
流量计: 校准采样流量。
温度/压力传感器: 进行校准。
耗材准备: 准备充足且已恒重/预处理好的滤筒、新的吸收液、气袋等,并做好标识。
阶段二:现场监测操作
点位确认与平台搭建:
步骤: 到达预定采样位置,搭建安全、稳定的操作平台,连接设备电源。
要点: 确保设备放置平稳,采样枪和皮托管能顺利插入预定深度。
工况核查:
步骤: 与企业人员共同核查生产设备及治理设施的运行工况,并记录各项参数。
要点: 这是数据有效性的前提! 记录产品产量、燃料消耗、风机频率、治理设施电流/压差/药剂投加量等,确保工况稳定且符合监测要求。
测量烟气参数:
步骤: 插入测量设备,待读数稳定后,测量并记录烟气温度、动压、静压、流速、含湿量、含氧量等参数。
要点:
测量断面流速时,应进行巡测,根据断面大小确定测点数(通常≥4点),取平均值。
测量含湿量(如干湿球法)时,要确保达到平衡。
样品采集:
步骤: 根据监测因子安装相应的采样模块(滤筒、吸收瓶、冷凝装置、吸附管等),将采样枪插入预定点位,启动采样泵,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等速采样。
要点:
等速采样: 对于颗粒物,必须进行等速采样。仪器自动跟踪或手动调节流量,使采样嘴入口流速等于烟道内该点流速。
采样时间/体积: 确保采集的样品量满足分析方法最低检出限的要求,并保证代表性。
过程追踪: 密切观察仪器读数,记录采样时间、累计体积、流速跟踪比(应在90%-110%之间)等。
防止冷凝: 对含湿量高或易冷凝的烟气(如VOCs、SO₂),必须使用全程伴热系统(120℃以上)。
样品封存与标识:
步骤: 采样结束后,小心取出采样枪,关闭仪器。按要求取出样品(如滤筒、吸收液、吸附管),并进行密封、避光、低温保存。
要点:
防止污染与损失: 取滤筒时使用无锯齿镊子,避免刮蹭。吸收液要迅速转移并密封。
清晰标识:样品瓶/袋上立即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编号、点位、日期、项目、采样人等信息。
空白样:必须携带全程空白样、运输空白样等,以评估采样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原始记录:
步骤:在现场实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所有原始记录。
要点:记录要清晰、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划改并签名)。包括企业信息、工况、气象条件、仪器参数、采样过程数据、所有在场人员签名等。
阶段三:监测后工作
设备清理与运输:
步骤:清理采样枪、管路,回收所有设备。将样品按保存要求及时送回实验室。
要点: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变质、破损或混淆。
样品交接与数据分析:
步骤:与实验室人员进行样品交接,填写交接记录。后续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和现场记录的烟气参数,计算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
转自:环境监测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