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在危废处置领域,从2021年开始,江西、山东、浙江、辽宁、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吉林、广西、河南等多个省、自治区陆续发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引导性公告,建议社会资本投资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时,应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市场调研,避免产能闲置、减少资源浪费。
以广西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在关于广西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建议的函中明确表示,广西实际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约为利用能力的20%,焚烧处置量约为焚烧能力的2.7%。填埋处置量约为填埋能力的8.6%。根据8%的年增长速度预测,区内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在“十四五”期末仍将严重过剩,利用处置设施只能低负荷运营,并可能长期闲置,存在因市场恶性竞争导致运营管理不规范、环境监管不到位、设施损坏故障率高等风险问题。
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不仅直接导致危废市场“价格战”,也对企业运营、产业生态带来影响。以危废处置龙头企业东江环保为例,今年1月23日,企业发布全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1月—12月预计续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5亿元至-7.05亿元。东江环保表示,2024年,危废行业仍然面临激烈竞争,无害化废物收运价格继续下降、资源化废物收运折率仍在上涨,加上新投产项目转固带来的大额折旧摊销及各项资产减值影响,公司经营极度承压。
“环保产业近年来深受‘内卷’其害。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时候,也专门提到了如何破解‘内卷式’竞争。我认为,‘内卷式’竞争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符合产业规律,更不符合经济规律,必须要把这一‘毒瘤’从顶层设计、制度规范、法律完善,再到行业自律等众多方面进行彻底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告诉中国环境,‘内卷式’竞争更多的是在卷无序竞争、卷价格,是对质量、安全和科研创新的轻视甚至是藐视。既不利于科技创新,也不利于产业创新,更不乐于从业人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们并不是反对竞争,竞争也分好竞争,坏竞争。良性、有序的竞争是好竞争,恶性、无序的竞争是坏竞争。我们鼓励的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良性竞争。只有良性竞争才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刘怀平坦言。
往前追溯到2016年,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曾在当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遏止环保行业恶性竞争的提案》(草案)中,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联合遏止环保行业的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提案中指出,2015年6月以来,中国市政污水以及垃圾处理领域出现了数次超低价中标事件,一些环保企业不计后果、竞相降价的跑马圈地行为已产生了恶劣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为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2024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聚焦发挥招标投标竞争择优作用,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2024年12月2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在相关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展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促进政府采购公平竞争,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推进优质优价采购。一些地方也先行先试,如江西省赣州市推出采用“合理低价+择优选择法”的招标项目。这一创新举措也标志着优化招投标营商环境进程迈出关键一步,也为优选实力企业,遏制围标串标现象提供了样本。
“低价中标的现象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目前,环保产业主要面临技术突破难、成本较高等多重挑战。一方面,许多环保企业仍依赖传统技术,难以满足新的节能减排和减污降碳标准,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营商环境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部分企业面临应收账款较高的局面,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而市场存在着的一些竞争无序现象,也会引发如低价竞标导致质量下降等问题。”郭承站表示,总的来说,整治‘内卷式’竞争对于环保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推动环保事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动环保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郭承站同时指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不是一蹴而就,需政策“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这其中包括政府的推动、企业的自律以及社会服务等多方共同努力。他建议,一是切实筑牢监管防线,积极营造法治规范、公平有效、健康有序的生态环境大市场,确保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倡导质量优先的评标原则,严防恶性低价竞争。环保企业自身要学法、守法,共同提升环保产行业整体公信力、凝聚力、影响力。二是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依法引导企业自治自律,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三是要推动建立更完善的政策、金融、技术服务体系,广泛为企业开展服务。四是要引导环保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走一条高科技、复合型、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五是要服务企业与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质增效。包括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推动技术创新等。